当卖家多觉得流量被拼多多分去了的时候,意味着什么?

会客 返回目录  2018-12-11  25  

phpE55y2e.jpg

huike_ad_201804.jpg

2135亿,对天猫双十一而言是一个不错的数字,对许多大品牌大卖家而言更是值得欣喜的时刻。但就众多中小卖家而言,却又是一个落寞时刻,在这一天里,他们失去的往往比得到的更多。

当平台流量越来越倾斜向大品牌大卖家时,剩下的部分小卖家也开始将目光转向着拼多多的那一片“田地”。


来源:持度电商(ID:ALATLT) 作者: 持度


现在卖家们谈到淘宝流量少得厉害,订单掉得厉害,最先想到的就是拼多多分流了。

 

这意味着卖家们的意识里已经达成了共识,卖家的流动转移趋势已经形成。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卖家们会持续向拼多多转移或拓展


虽然很多卖家都知道,拼多多的流量一样掉得厉害,真正导致流量崩盘单量崩盘的是萎靡的经济,但这阻止不了已经成型的卖家流动趋势。

 

相似的场景。


以前线下人流量少了生意差了,线下卖家最先想到的多是被做淘宝的卖家抢走了。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线下卖家不断往淘宝转移或者拓展。

 


这种声音一旦大面积形成,扎根在了卖家们的潜意识里,也就形成了卖家之间的相互引导转移趋势。哪怕淘宝现在收手做出规则机制的调整,不再无节制地收割卖家,重新放出多种权重快速上升通道,依然阻断不了卖家们持续迁移或拓展的趋势。

 

而拼多多,只要在权重稳定性和引流表现上稍有好的表现,就会在卖家间放大传播进一步形成口碑效应。


至于卖家的迁移速度,更多在于拼多多平台的引流能力和权重机制设置。但是,拼多多就是卖家们未来可以寄托,值得全力投入的平台吗?


看看拼多多的几个罚款设置,以及对卖家反馈声音的态度,我个人表示不抱期望,目前的拼多多发展下去,并不见得会比淘宝善待卖家。

 


拼多多也好,淘宝也好,都受限于资本市场,最终都要最大化国内和国外的资方利益,这点从两个平台应对卖家的问题反馈时的态度就已经很清晰了,韭菜就是韭菜。


往年双十一的烦恼是快递爆仓,今年部分卖家的烦恼却是库存爆仓


这个双十一,很多参照往年经验没有提前调整过来的卖家,不仅面临推广投入打水漂,还要面临更为严重的库存爆仓风险,进退两难。

 

下半年对卖家来说,不但消费市场大幅萎缩,而且刷单和直通车效果暴弱,可竞流量过少,爆款寿命大减,运营维护成本高企,访客和单量同比骤减,库存压力和生存压力前所未有得大

 


每年的10月中旬-10月底是冬季大盘快速拉升的爆发期,如果不是双十一干预,每年的11月1日-11月20日附近,也会是冬季市场最火爆的时段。前后一共是将近1个月的冬款消费需求拉升爆发期。

 

淘宝今年的双十一,通过长预热期造势,透支了活动前后,冬款最具爆发力的30天的消费需求。又将透支的订单集中在双十一一天,优先倾斜分配给了对平台来说最具价值的大店和爆款,丢下了大量饥饿的大中小卖家。

 

而其中的很多大卖家和腰部卖家,又因为按往年经验备货,没有及时针对今年的权重机制、流量变化、爆款维持时长和淘宝的双十一策略提前做出备货的调整,面临库存爆仓风险。

 


因为很多冬款应季款到了旺季,工厂都是来不及生产只能提前大量备货,还有很多快速上新的风格店也多是提前大量订货定款的。导致不少权重不错的店铺,比没做起来的店铺,风险更大潜在的损失更惨

 

标杆不能倒


这段时间很多卖家们都在传,进入11月后淘宝把流量多给了TOP卖家,导致了其他卖家的流量崩盘式大跌。

 

这个描述有点不准确,其实淘宝是对参加了双十一,单品和店铺数据更好,流量承接能力更强坑产更好的店铺,做了进一步流量倾斜。

 

作为卖家虽然很郁闷,但是跟平台接触了这么久,以平台的套路和对利益和数据的追求,做这样的调整,已经完全能接受了。

 

毕竟,消费市场本已如此萎靡,流量和订单又被其他平台拦截,淘宝树立的标杆们绝对不能倒,完全能理解。



如果没有了这些给人希望令人憧憬的标杆,对其他卖家来说就没有了吸引力诱惑力,也就没有了持续投入身家,全身心在淘宝坚持下去的动力了。也就没有了各路新老卖家的前赴后继。换做我们任何一个人是平台方,在这种境况下,一样会先扶持守住平台的标杆们的。


今年的双十一,也有不少有利双十一大盘和卖家的地方。


冷空气拖到了11月9日10日才到,瞬间全面激活了买家们乘着双十一购买应季冬款的强烈需求,冬款的大盘拉爆曲线和双十一节点完美重合。


双十一又刚好在周日,买家们可以没日没夜地物色宝贝又可以通宵达旦地选购,好久没有这样爽过了。


花呗额度及时上调,难得的优惠机会,抢到就是赚到的心理安慰,当然是买爽了再说到还的时候再痛。这使得不少权重没掉的店铺们,收获了出乎意料远超预期的订单。

 


不过现在的不少买家也被平台惯精了。为了跨店满减,拼命凑单,达到金额获得优惠后,又把不是真正要买的其他店铺的产品退回去不要。


双十一的单子里,这部分明摆着赔钱亏运费浪费感情的订单占比也越来越高了。


未来,卖家只能靠自己


有卖家朋友说幸亏看了我之前写的文章,审时度势,提早佛系运营,没有大量备货和砸钱,避免了今年冬款,今年双十一的插坑。

 

但是也有很多权重没掉的朋友,因为看了我之前的文章,审时度势,不敢大量备货,导致双十一开始后早早库存精光,没有吃到这个双十一的全部福利。


这让我本人真心尴尬。每个人都有看不到看不全的地方,淘宝如股指,买涨买跌大家还是要靠自己。



没有谁是永远离不开谁的,卖家们一直有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真正把事情做成,把每一单交易落实完成的,一直都是卖家自己而不是平台

 

卖家们的耐心、努力、投入,卖家们在细分市场的认知积累,对竞争环境的应对,对品质和款式的追求,对客户的态度和服务,才是承接流量转变成每一笔成交的关键,也是每一个卖家的核心竞争力。

 

每一个顾客每天使用手机在交易平台停留的时间占比并不高,卖家们一步步摆脱对平台的流量依赖并不难,有太多的渠道和方式可以重新锁定建立起同顾客们的线上联系,最重要的是先把卖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得足够强大


千万卖家的核心竞争力成就了平台


请记住,是千千万万的卖家覆盖了各个细分市场全身心投入,才成就了淘宝过去难以撼动的绝对优势。

 

如果平台光靠流量光靠砸钱就能成型一个庞大成熟的电商市场,那在拼多多之前,京东微店拍拍们拼命砸钱怎么会超不过一直没做好聊天软件没做好内容的淘宝呢。

 

一个电商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庞大规模的卖家们的共同努力,来自每个卖家们的核心竞争力的叠加凝聚。而平台间的长期竞争,靠的也不是平台的玩法或者流量本身,而是平台的卖家粘性。

 

淘宝亲手把过去十多年积累建立起来的卖家粘性摧毁,意味着今后同拼多多和其他平台竞争的时候,淘宝的卖家会持续不断地向其他平台流失。竞争得越久,流失得越多,直到进入一个新的平衡

 


而卖家们,是时候认清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调整今后的财力精力布局,不奢望一步就能走出平台,但至少要逐步建立自身多渠道引流圈粉和裂变客户的能力,逐步摆脱对电商平台们的流量依赖。

 

卖家们从来不缺的,是精准流量的变现能力,是面对客户时的成交能力眼光放长远一点,半年、一年、两年、三年后,不依赖电商平台,自身的引流能力和裂变能力会有怎样的积累,会发生什么样的质变。

 

不要永远等满世界的人都知道怎么做可以把这件事做好了才去做。想一下,拼多多出来前,线上订单就大多集中在了淘宝吗?电商就只有依赖电商平台的流量才能做好吗?

 

微信和微博创造的成交只是无法具体统计,体量一点不小,粉丝粘性和裂变效果、维护成本、竞争环境、买家信任度、售后繁琐程度,更是淘宝所不能比的。

 

几年之前,光吃本地商圈,靠微信朋友圈裂变每年赚得爽歪歪的身边案例就好多了,更不要说受众范围更广,把微信微博结合得更完美的网红微商了。

 


可是那会,想把淘宝做好,想在淘宝赚钱,也一样太容易了。在当时,做淘宝是在全国最大的线上市场面对着体量最大客户群体,难度不高以小博大机会又多,看上去确实更值得长期全身心投入。

 

只能怪我们自己目光还是太短浅了,对上市以后的电商平台后续的追求重心缺少预判。

 

而今,大家再来审视下依赖淘宝和依靠自己积累拓展渠道的远期结果,哪条路更值得接下来的几年花大精力走,不难抉择。

 

如果自己始终迈不出第一步,就没必要再怪淘宝或其他平台了。它们已经给足了它们的态度和对当下的应对,作为卖家再不调整不给自己留后路,该怨谁?

 

这几年有那么多的工厂和作坊,为了活下去,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举家搬迁到用工用地成本更低的省份,跟他们比起来,卖家调整投入的重心拓展自身的引流渠道和能力,有那么难?


下面的场景,希望能早日出现


有一天,当大家谈论起在淘宝和拼多多等平台不好做,第一反应是流量和订单多被微商网红们抢走了的时候,电商格局才算不一样了。

 

当体量庞大的卖家厂家们,探索出了靠自己的能力,针对线上各种流量入口完成精准引流圈粉,做客户裂变和老客维护,发展多级分销的时候,卖家群体在电商格局里的位置才会出现质变。

 

到了对这些转型闯成功的卖家们来说,平台更多只出现在交易担保环节,甚至作用和便捷度还不如小程序的时候,卖家们才算真正能掌控自己线上生意的全局了。

 

最后留一个问题:

 

电商法电商税施行以后,把订单继续留在平台里成交,对卖家来说是好是坏?这个问题,也许意味新将出现的趋势。

 

*本文转载自 持度电商(ID:ALATLT)。文章有所增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派代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希望针对线上运营深入交流的朋友可以加微信沟通

微信截图_20180614092941.png